作者:沈丹陽,編輯:李墨天
今年2月,滿載比亞迪電動車的“開拓者1號”抵達德國,日本經濟新聞借用日本開國的“黑船叩門”,形容這艘身長200米、載車量最高可達7000臺的白色巨輪[2]:在汽車發(fā)祥地歐洲,打破“太平夢”的不是黑色汽船,而是運輸純電動汽車、的巨大白色船只。
相比中國新能源車供應鏈的成熟程度,中國車企的遠洋運輸能力相對不足,直接導致2023年運輸船租金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達到疫情前(2019年)的七倍[2]。
作為老牌汽車強國,日本市場的進口車份額在過去30年里從未超過10%。美國福特、德國歐寶、韓國現代相繼從日本撤退。得益于本國強大的汽車工業(yè),日本對進口車常年維持0關稅——包括中國電動車。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對汽車行業(yè)的任何微妙變化,都顯得格外敏感。
比亞迪崇拜
白船叩門不久前,比亞迪的海豹車型拿到了“2023年日本風云電動車大賞”的冠軍[3]。這個獎項由日本電動車充電器供應商Enechange發(fā)起,聯合網友、汽車媒體、電動車從業(yè)者共同票選。
2023年,日本最暢銷的純電車前三名被日產包攬,分別是日本版五菱MINI“日產SAKURA(櫻花)”、日產LEAF(聆風)和Ariya(艾睿雅),其中日產SAKURA去年賣出了37140輛,占了日本純電車銷量的40%。海豹其實排不上號。
雖然早在1999年就打入日本內部,帶著BYD logo的鏟車在日本也是有口皆碑,但比亞迪在乘用車市場的存在感很低。
然而海豹拿獎后,“比亞迪太棒了”與“恭喜比亞迪”的聲音此起彼伏出現在社交媒體平臺。
自2022年正式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以來,日本媒體報道比亞迪的評論區(qū)中,經常會出現“了不起,充滿了尖端技術”、“比日系車更精致”這樣的褒贊。
比亞迪仰望發(fā)布會的直播間中,還有不少日本網友對其激情膜拜,一些彩虹屁讓中國讀者看完,多少有點難為情:
一部分日本網友瘋狂追捧比亞迪的同時,另一部分日本網友正在流下恨鐵不成鋼的眼淚。
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討論,不斷地滲透到日文互聯網世界的各個角落,一位70多歲的日本網友還在YouTube的相關視頻下,進行了一番對日本制造業(yè)的深刻反思。
相對日本網友在互聯網語境下的情緒化色彩,日本學術界和產業(yè)界反而正襟危坐,冷靜地審視比亞迪的入場。
去年,日本最大的出版社“日經BP社”把一輛比亞迪海豹拆了個底朝天,撰寫了一份A4尺寸494頁的詳細報告,該書售價8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5萬元[4],能買半輛比亞迪秦。
這本書詳細描述了比亞迪海豹的動力總成、機殼(車體)、車身、電子設備,連內飾件、前擋泥板和車頂內襯都沒放過。日經BP社也發(fā)揮了出版社編輯寫腰封放飛自我的傳統(tǒng),欽定的官方標語是“世界第一的EV制造商”。
相比出版社,財大氣粗的豐田的一口氣買了比亞迪漢、唐、海豚、元PLUS在內的幾十輛車逐一拆解研究,并且以月薪9500元的價格,專門雇傭中國留學生來翻譯各個零部件上的中文標識[6]。
考慮到比亞迪2023年在日本的純電車銷量只有1446輛,其收獲的關注與市場表現明顯不在一個區(qū)間。
比亞迪帶給日本產業(yè)界的沖擊,更多來自一個汽車強國在電動時代的陣痛。
游移不定的技術路線
2021年,曾主導豐田主力車型凱美瑞的首席工程師勝又正人,宣布加入廣汽集團擔任首席技術總監(jiān),不僅收入比日本高出一截,還有專門的翻譯和司機。當然勝又正人表示這都不是自己去廣汽的主要原因[7]:“希望與年輕、充滿速度感和活力的大家一起工作。這是入職的決定性因素?!?/p>
中國車企從日本產業(yè)界招兵買馬已經是公開秘密,比亞迪在日本的銷售公司BYD Auto Japan的社長東福寺厚樹,就是在三菱和大眾征戰(zhàn)了40年的汽車老將。
面對人才外流,日經中文網也忍不住翻了翻半導體的舊賬,暗示殷鑒不遠[7]:1990年代后半期以后,很多電子企業(yè)的半導體部門出現巨額虧損。技術人員大量離職,而接盤的韓國三星電子貪婪地學習技術,實現了飛躍。
與半導體產業(yè)“非情愿的戰(zhàn)敗”不同,日本汽車業(yè)的隱憂,更多在于技術路線面前的游移不定。
過去近三十年,日本汽車工業(yè)的轉型可以劃為三個階段:
(1)押注混動,獨木難支。
豐田普銳斯是全球第一款銷量過500萬的混動汽車,由于混動車有兩套動力系統(tǒng),結構復雜,成本高昂,加上豐田嚴格控制專利,大多數車企只將其視為過渡技術。
換句話說,恰恰是因為日本車企在混動技術上的優(yōu)勢過于明顯,以至于其他經濟體都不愿推廣這條路線。日本內需市場太小,外部市場不接受,難以成為主流。
(2)試水氫能源,無法解決成本問題。
2014年,豐田推出量產型氫能源車Mirai,續(xù)航和定價都優(yōu)于同時期的Model S。但由于氫能的儲運和使用成本,氫能在市場最大的乘用車領域始終無法普及。
相比充電樁的就地取電,直到現在,儲存和運輸依然是氫能源車產業(yè)化的最大問題。
2021年,磷酸鐵鋰電池成本大概為0.65元/Wh,三元鋰電池則為0.9元/Wh,而氫燃料的平均成本依然在2元/Wh以上。直到今天,全球所有氫能源乘用車銷量還不到5萬輛。
(3)轉型純電,反復橫跳。
豐田的電動化轉型路線,很像一部決策者意志不斷搖擺、戰(zhàn)略制定反復橫跳的戲謔史:既要做純電車,又不愿意放棄燃油車。一邊賣電動車,一邊說著“混動也是新能源”“喜歡有汽油味的車”。
今年1月,豐田章男再次向純電動路線開跑,稱純電車的上限是30%的市場份額,剩下70%的大頭仍將是混動車、氫能源車,以及燃油車的天下[13]。
豐田章男似乎沒錯,2023年,豐田的汽車總銷量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1123萬輛,連續(xù)四年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車企,利潤相當于7個比亞迪,今年初,豐田成為日本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的企業(yè)[12]。
迷茫的供應鏈
2023年,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市值原地踏步,反而是豐田暴漲了80%。
與之對應,豐田電動車年內的銷量僅有10.4萬輛,占總銷量的1%還不到,與當初定下的目標還有近35倍的距離[12]。
對于豐田這個老牌車企而言,多個技術路線同時發(fā)展的確是相對穩(wěn)妥的方案,資本市場也用真銀白銀給豐田章男投了贊同票。但對日本汽車工業(yè)來說,豐田反復搖擺的殺傷力體現在產業(yè)鏈上游。
“既要又要還要”也許不影響豐田的銷量,但會給產業(yè)鏈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終端產品的技術路線模糊不清,上游的供應商就無法確定投資的方向。
去年4月,《日本經濟新聞》采訪了前日本經產省官僚古賀茂名,經產省定位類似中國的發(fā)改委+工信部,古賀茂名在里面干了30年。在訪談中,古賀茂名就提到了這一點:所有車型都要做,供應商就要對所有方向投資,這是巨大的負擔。
松下曾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商,作為特斯拉最核心的供應商,雙方展開了一段長達十余年且維系至今的深度合作。
兩者在內華達州共同投資建立了電池工廠,松下核心產品1865和2170鋰電池,也是特斯拉走上神壇最重要的一塊墊腳石。
和諸多零部件一樣,電池非常依賴大規(guī)模的生產降低成本。同時,和燃油車的“三大件”不同,電動車的零部件標準化程度更高,也就更依賴生產規(guī)模推動的成本控制。
但在中國和韓國公司不惜虧損擴張產能的同時,松下卻在擴產上猶猶豫豫。之后,松下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寧德時代、LG和比亞迪趕超。
古賀茂名把這口大鍋結結實實的扣在了豐田頭上:如果豐田早點切換到電車,松下就會在電池上加大投資,供應商也會停止燃油車零部件的研發(fā)。
古賀茂名的說法代表了日本產業(yè)界的某種共識:即便如豐田章男所說,純電車只有30%的市場份額,那么其上游產業(yè)鏈的附加值也未必會留在日本。
而這種附加值的轉移正在大規(guī)模發(fā)生:
日本電產(NIDEC)的小型直流無刷電機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一,但由于缺少下游需求,日本電產將所有電動車關聯業(yè)務都搬到了大連分公司,大連的技術人員規(guī)模幾乎等同于日本國內的骨干研發(fā)基地[16]。
另一個例子是日產的電池部門AESC。
由于訂單的不確定性,AESC被打包賣給了中國風電巨頭遠景集團。有點諷刺的是,當日產的電動車型姍姍來遲,電池供應商是中國公司欣旺達。
2019年6月,豐田宣布將向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采購電池,這是豐田歷史上首次向中國供應商采購核心零部件。
截至2023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全球車載電池市占率已達到36.8%和15.8%[18],高傲如豐田,也不得不向海外供應商伸出橄欖枝。
關于不能過于激進的向電動車轉型,豐田章男的說法是為了保護供應商,但他最終沒能保護任何人。
北京車展上豐田和騰訊的握手,似乎也在重復這樣的故事。
尾聲
目前,比亞迪在日本已經上市了兩款車型,分別是緊湊型SUV ATTO 3(元PLUS),售價4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2萬),以及小型電動車海豚,售價36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7.1萬)。
作為對比,Model 3在日本售價約為26萬人民幣,比亞迪在日本并不算廉價車。
在日本公眾輿論中,對比亞迪持負面態(tài)度的觀點不在少數,“跟中國沾邊的我都不買”也頗為主流。但日本產業(yè)界迫在眉睫的焦慮卻無比真實,無論純電動是不是汽車的答案,電力驅動一定是未來的方向,轉型的速度也許會比想象中快很多。
壯士斷腕的傳說鳳毛麟角,優(yōu)柔寡斷的代價常被低估。
對比亞迪來說,唯一的壞消息可能是,日本人已經開始吹小米了:
參考資料:
[1] 直擊|中國制造加速出海,三千臺國產新能源車抵達德國,澎湃新聞[2] 比亞迪“白船”打開歐洲大門,日經中文網[3] Two BYD models in the podium of the “2023 Japan EV of the Year” Awards, Electric Motor News[4] 日經BP官網[5] 強大人才后盾支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 中國將超日本,羊城晚報[6] 直播回放-豐田員工爆料,每天研究比亞迪,YouTube[7] 轉投中國企業(yè)的日本汽車人才正在增加,日經中文網[8] 深度:豐田純電車失去的25年,車東西[9] 特斯拉與豐田愛憎交織的十年史,日經中文網[10] 豐田出清特斯拉持股因雙方已結束合作關系,路透社[11] 布局:豐田在未來汽車業(yè)的野心,片山修[12] 外國人也開始相信豐田章男了,遠川汽車評論[13] 豐田汽車董事長豐田章男:電動汽車市占率最多只能達到30%,TechWeb[14] 豐田普銳斯,維基百科[15] 松下掉隊:離特斯拉太遠,離豐田太近,遠川研究所[16] 投資計劃翻倍 日本電產大連新工廠開工建設,新華網[17] 日本專家:豐田是下一個諾基亞(古賀茂名專訪),公子豹[18] 豐田從全球各家大型廠商采購電池,日經中文網[19] 豐田、本田轉型心切,封閉式供應鏈優(yōu)勢變累贅,經濟觀察網[20] 翻到日本網友對比亞迪的評論,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新硅NewGeek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