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今天咱們換換口味,不聊車企、聊車企的供應商:一家處于國內頭部、毛利率超70%、即將在港交所IPO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地平線!
或許很多朋友了解地平線,都是從車企發(fā)布會開始的。但從市場份額上講,地平線在國內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硬剛”Mobileye和英偉達兩家全球智駕芯片巨頭。
自2015年成立以來,地平線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已經歷了11輪融資,投資方遍布知名資本和車界頭部,截至2022年12月最后一次融資結束時,地平線估值已達87.1億美元,也就是600多億人民幣。
3月26日地平線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之后,網上更是出現(xiàn)了一片看好地平線IPO的聲音,甚至還有人評價,此次地平線的IPO將成為今年(目前為止)港股最大IPO!
那么,地平線究竟為什么如此被外界看好?又能否成長為全球頭部智駕供應商?
接下來,就讓社長詳細道來。
01. 目標:對標全球智駕巨頭!????
2023年,大眾集團苦于糟糕的智能化表現(xiàn),痛定思痛決定放棄自給自足,用對外合作的方式補足智能化短板。
而當時大眾集團在中國選定的合作伙伴,就是地平線:
二者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酷睿程,酷睿程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將應用于在中國銷售的大眾汽車。
估計有不少人就是從這次合作開始,第一次知道地平線的名字。
不過,大眾集團并非地平線唯一的大客戶,地平線的服務對象遍布比亞迪、長安、上汽等國內知名主機廠。
早在搭上大眾集團這根線之前,地平線就已經踢掉Mobileye,上位理想汽車的智駕供應商了。
甚至可以說,大眾集團之所以選中地平線,正是因為這家公司彼時已成為中國市場上最閃耀的國產智駕新秀。
跟地平線合作,更能體現(xiàn)大眾集團2023年提出的“在中國,為中國”運營策略。
(地平線跟大眾、理想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看這篇文章了解:大眾斥資168億補智能短板,竟找了家中國芯片“新秀”當救星?)
而地平線與中國汽車供應鏈的緊密聯(lián)系,也被官方直接寫進了招股書,作為重點展示出來的一大優(yōu)勢:
“所有十大中國OEM,均已選擇我們的解決方案用于彼等乘用車型的量產。僅在2023年,我們就獲得了超過100款新車型定點。? ”
事實上,在國內市場,地平線不僅是智駕解決方案裝機量最大的中國公司,也是第一家和唯一一家擠進裝機量前五的中國公司。
根據(jù)招股書中顯示,2023年按裝機量計算,中國五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里地平線排名第4,公司A毫無疑問是Mobileye。至于BCD三家公司,據(jù)友媒分析分別是AMD的賽靈思、瑞薩、德州儀器TI。
這個排名可能會出乎很多朋友的意料——這三家公司我咋沒聽過?英偉達怎么沒上榜?——但這其實非常合理。
因為在智能汽車市場,除去少部分標榜智能化的高端車型或者高端品牌,需要搭載英偉達Orin這樣頂尖(最貴)智駕芯片的車型,其實屈指可數(shù)。
更多車型所采用的算力更低、但性價比更高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才是主流。
所以在國內用戶端沒啥好名聲的Mobileye,依舊在智能駕駛領域占據(jù)最大的市場份額。而表面聲量最響的英偉達,實際在裝機量的絕對數(shù)量上并不占優(yōu)。
那么問題就很清晰了:地平線要吃下國內最大的智駕市場份額,絕對不能只盯著高端市場。
完全自動駕駛的愿景雖然美好,但考慮到真正量產和廣泛應用,L2級輔助駕駛的“平平淡淡”,才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主流。
因此,Mobileye才是地平線的頭號大敵。對標Mobileye這回事,也直接被寫進了地平線的招股書里。
不排除這是讓投資者快速了解地平線的一種方式,但在實際運營上,地平線確實是瞄準了龍頭老大打。
首先是業(yè)務上“你有我也有”,地平線和Mobileye的產品重合度極高,都覆蓋了L0-L2 的高級輔助駕駛和L2+及以上的高階自動駕駛。
其次是服務上“我有你沒有”,Mobileye在國內新勢力那廣為詬病的一點,就是太封閉、不開放,整套智能駕駛解決方案賣給主機廠一套“黑盒子”就完事,而地平線就主打一個開放。
地平線不僅跟Mobileye一樣,向主機廠提供軟硬件打包一體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還可以把軟件(算法)、硬件(芯片)、工具鏈(軟件開發(fā)和定制的工具)分別拆開賣。
具體怎么賣,只要用戶提需求,地平線都可以談!
需要定制的話,地平線還可以派駐人手到主機廠共同開發(fā)。這一點,對于即便是意識到了自己封閉的問題,且已經表示會增大開放性的Mobileye來說,依舊能形成不小的優(yōu)勢。
畢竟你Mobileye再怎么說也是外國公司,頂著時差和跨國協(xié)作的問題,哪里比得上國人之間直接面對面溝通來得方便和理解成本低。
不得不說這一套打法是有針對性,也是有效果的,2023年地平線在高級輔助駕駛市場拿下21.3%的市場份額,裝機量僅次于Mobileye就是最好的證明。
02. 乘風而起????
在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地平線創(chuàng)始人兼CEO余凱表示,“今年地平線的目標,很有希望拿到(L2)市場份額的第一名?!?/strong>
地平線憑什么有能拿第一的自信?
因為地平線是中國廠商,背靠的是中國汽車產業(yè)鏈。只要中國汽車“向上”的腳步不停,地平線的發(fā)展空間就沒有極限。
2023年,智能駕駛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已經突破了50%。這個數(shù)字提升的速度非常驚人,僅僅在兩年以前,市面上配備高級輔助駕駛的新車也不過才三分之一而已。
可到了現(xiàn)在,哪臺新車要是沒有智能駕駛相關配置,都不好意思上桌。
說白了,智能化也是車企之間內卷的一部分。
5年前花10萬買輛飛度,標配也就是個收音機;5年后別說10萬,就是買輛“798”秦,也有倒車影像和定速巡航。
按照地平線的預測,未來到2028年,中國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的裝配率會達到100%,從“沒有”進化到“有”的這部分需求,會是一塊不小的市場份額。
另外不止“從無到有”,“從有到好”也是日益龐大的市場。
新勢力的發(fā)布會上已經不再只滿足于有哪些配置,而是“好用”。各家扯頭花似的battle,把NOA給battle成了幾乎20萬以上電動車的標配。
出道以來就頂著智能化標簽的小鵬,更是提出,要把NOA下沉到15萬級市場。
這些需求最后都會倒逼回供應鏈,主機廠的配置加碼,會體現(xiàn)在智駕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訂單量上。
這當然是大盤的蛋糕越做越大,但地平線這樣的本土供應商一定會切走其中最大一塊。
理由之一前文也提到,對比成熟的國際巨頭,中國廠商能拿下訂單,是有夠開放、肯服務的優(yōu)勢在的。
巨頭成名已久,早就打出了招牌,是沒必要也不屑于“上趕著”跟主機廠合作的,只有地平線這樣的初創(chuàng)公司,才肯為了拿下第一筆訂單打開局面,對長安大費周章地提供定制化服務,直接把工程師派到車企駐場好幾個月,同干同住甚至還一起打籃球。
地平線的口碑就這么一點點積攢起來,合作順利自然會有更多的訂單。甚至官方表示,一般情況下,車企跟地平線在一款車型上合作了,那么接下來這家車企就會跟地平線在更多車型上進行合作。
翻譯成大白話,地平線拿訂單靠的是口口相傳。
過去三年,地平線的營收分別為4.66億元、9.05億元、15.51億元,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率94%、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率71%。
不過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在高增長的同時是高虧損。同樣三年時間,地平線分別虧損11.03億元、18.91億元、16.35億元,每年虧損都比營收高。
但好消息是,地平線虧錢是因為研發(fā)規(guī)模大,其三年研發(fā)投入分別為11.43億元、18.79億元、23.66億元。
并且隨著營收的增加,地平線距離扭虧轉盈也越來越近了。
03. 新能源的盡頭是......?????
其實,以地平線為代表的中國廠商,擁有充足上升空間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出身。
這又不得不說近期芯片產業(yè)發(fā)生的另一件事,阿斯麥(ASML)想離家出走。
全球頂尖光刻機廠商、荷蘭高端產業(yè)的驕傲,準備將總部從荷蘭搬遷走。
有人說這是因為荷蘭政府緊跟美國政策,不斷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導致阿斯麥少了很大一塊市場。
不排除這是其中一個因素啊,但最核心的恐怕還是這兩點:荷蘭的政策越來越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移民,以及糟糕的基建。
阿斯麥在荷蘭擁有2.3萬名員工,其中約40%都不是荷蘭人。荷蘭不斷收緊的移民政策,在企業(yè)創(chuàng)新上帶來的影響將會非常深遠。
除非阿斯麥能聯(lián)合其他總部在荷蘭的跨國公司,一起抵制政府現(xiàn)有的移民政策,否則為了長遠發(fā)展只能自己走人。
另外的基建方面,其實也不止荷蘭,不如說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地方,在基礎建設的效率上都比不過中國。
如果說路不好、網太差、沒房?。ê商m地少人多)等等這些問題,哄著大牛們來了還能忍忍,那電不行對于芯片產業(yè)來說就真的要命了。
小到“挖礦”,大到大模型的搭建,芯片產業(yè)從上到下的環(huán)節(jié)全是耗電大戶。
光是一臺額定功耗100萬瓦的ASML新一代EUV光刻機,一年耗電就超1000萬度,相當于1.2萬人一年的用電量。就算這是最耗電的芯片生產環(huán)節(jié),那光刻機生產環(huán)節(jié)的耗電量,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滿足的。
即便面對荷蘭政府“計劃25億歐元投資基建”的挽留,阿斯麥也沒給個準話,只是回應“我們需要做出的決定不是我們是否會留下來,而是我們將在哪里發(fā)展。”
這個道理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一樣適用。
余凱曾表示,“在車載操作系統(tǒng)里殺手級的應用就兩個,第一個是智能駕駛,第二個是大模型,大模型帶來的全方位人機交互的智能化?!?/strong>
這里面,哪一樣也離不了芯片,哪一樣的背后都是人才和基建的比拼。
恰好,這兩點在如今的中國來說,完全可以說是“優(yōu)勢在我”。
中國有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產業(yè),這為汽車產業(yè)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大眾集團在軟件上遇到的困境和解決方案,明明白白地驗證了中國在這方面有充足的土壤。
而“基建狂魔”的稱號,也絕非浪得虛名。中國的水電、光伏、風能、乃至核能,都有足夠的實力支撐新能源汽車、芯片產業(yè)這些高科技產業(yè)的電力需求。
在余凱看來,“在中國智能汽車難得的產業(yè)發(fā)展窗口期,很有機會誕生未來世界級的Windows、世界級的操作系統(tǒng)公司、世界級的芯片公司。”
而社長覺得,現(xiàn)在中國即將誕生世界級汽車巨頭的趨勢,已經明了,那么世界級的智駕廠商、世界級的芯片公司,一定也會出現(xiàn)。
哪怕將來這些公司里,不一定有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