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我們曾做過一期關于“華為造車”的民意投票。
結果令人出乎意料,有67%的人都投了“看好華為造車”,明確選“不看好”的只占8%。
發(fā)起這一投票的緣由,當然是因為那段時間問界汽車在廣告宣發(fā)上的各種騷操作了。
HUAWEI AITO、華為問界、換菊花標……總之就是想方設法重點突出華為。
甚至三線城市信陽問界門店門口,都直接打出了“華為汽車”的標語。以至于包括公社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信以為真——華為真的要造車了?
當然,暴露出造車野心,有個很關鍵的潛在因素。
原本任正非在2020年簽署的3年《華為不造車決議》,即將在今年10月份到期。
文件過期,意味著不造車的“思想鋼印”徹底松綁。
但,就在華為造車輿論聲浪空前高漲的時候,任正非老板一盆冰水端過來,直接扣到了“造車派”的腦袋上。
透心涼,心飛揚。
愚人節(jié)前一天,任正非動用董事長權限,給這份《華為不造車聲明》又續(xù)了5年,堅決重申了這5個字——華為不造車!
華為內(nèi)部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戰(zhàn)略決策文件,都會有“有效期”,最長期限是5年。
這次直接按最長期限延長,在華為內(nèi)部相當于給“造車”這件事判了死刑。
同時,對于余承東等“造車派”的越界行為,被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內(nèi)部會議上進行了嚴厲批斗。
“有些個人、部門或者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的品牌,這些事情在查處過程中,華為三十多年構筑的品牌不會被誰濫用,華為不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p>
“我們會對所有的旗艦店、物料做出整頓,回歸到戰(zhàn)略定位上來,華為的戰(zhàn)略沒有變,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事后,疑似余承東的賬號,在任正非簽發(fā)“不造車”的帖子下面留言到:“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干年后,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 “對一個行業(yè),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
一句“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如若是本人,字字表露著不甘。
甚至網(wǎng)上還傳出了不少諸如“余承東死于內(nèi)斗”、“余承東即將離職華為”、“小米多次接洽余承東”......等等傳聞。這些傳聞的真實性有待考證。
盡管如此,軍令之下,我們能看到的是,華為店內(nèi)跟HUAWEI汽車相關字樣的物料,確實被統(tǒng)統(tǒng)撤掉了。
有人還拍到了,問界M5車牌處貼紙被撕掉的痕跡。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這次明確不造車之前,其原有與車企的合作模式就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暴露出問題了。
3月27號,廣汽集團發(fā)布一則公告,原本由廣汽埃安與華為聯(lián)合開發(fā)的AH8(中大型純電SUV)項目,現(xiàn)在變更為由廣汽埃安自主開發(fā),資金來源自籌解決。
后續(xù),華為將繼續(xù)以重要供應商的身份參與自主品牌車型的開發(fā)合作。
簡單說就是,廣汽與華為的HI模式,正式宣告“分手”,被降級為傳統(tǒng)供應商模式。
項目最早是在2021年7月曝出來的,當時行業(yè)里還流行上汽陳虹提出的“靈魂論”呢。
廣汽卻一反常態(tài),把華為列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不僅要造車,還要聯(lián)合開發(fā)智能數(shù)字造車平臺,還喊出了“共同定義、聯(lián)合造車”的口號。
結果,廣汽華為的第一炮就啞火了。
2年時間過去了,總共砸了7.8億進去,AH8連個工程試制車諜照都沒曝出來過。
期間也有不少小道消息傳出,廣汽華為合作可能要“黃”。
廣汽與華為HI模式鬧掰,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去年,廣汽埃安副總經(jīng)理肖勇曾公開吐槽:“華為是比較大牌的供應商,雖然零部件質量不錯,但價格也是不受控的,與華為合作基本沒有議價能力?!?/p>
另一家HI模式合作商北汽極狐也是同樣的情況。
早在2019年4月,北汽極狐基于華為HI模式打造出的首款車型極狐阿爾法S HI版樣車就在上海車展上亮相了。
支持800V超級快充、充電10分鐘續(xù)航197公里、搭載華為自研的ADS智駕系統(tǒng)……論配置放在當時可謂相當?shù)南恪?/p>
結果,這項目一拖就是3年,直到去年5月份,阿爾法S HI版量產(chǎn)版總算憋出來了。
高達39.79-42.99萬的價格一出,直接把不少原本打算訂車的用戶嚇得“魂飛魄散”。
北汽牽手華為后,情況并未朝著北汽高層預想的那樣,依靠華為將北汽的品牌力拉上來,而是仍然處于銷量十分低迷的狀態(tài)。
現(xiàn)在北汽極狐都開始集中精力,主推母嬰親子家庭用車“考拉”了。
網(wǎng)傳北汽極狐的一位高層,近期也在內(nèi)部會議上表達了對華為的不滿:“我們跟華為合作了這么多年,華為得到了很大的聲量,我們得到了什么?”
廣汽談崩了,北汽心不在焉,原本3家華為HI模式的車企中,與長安合作的阿維塔就成了“全村的希望”。
2021年11月,阿維塔品牌正式發(fā)布,由長安(C)、華為(H)、寧德時代(N)三強聯(lián)手構成“金三角”,主打調(diào)性是“情感智能”路線。
其首款車型阿維塔11也在發(fā)布會上亮相,全套智能駕駛系統(tǒng)用的都是華為的方案,全車共搭載了多達34個感知元器件。
其中最最核心的,當屬3顆華為自研96線半固態(tài)激光雷達,一顆置于前車牌下方,另外兩顆置于兩側前車輪上方。
不僅激光雷達數(shù)量上相比市面上的絕大多數(shù)產(chǎn)品有碾壓性的優(yōu)勢,論單顆激光雷達的性能,也是相當強悍。其單顆點頻數(shù)據(jù)高達120萬,比小鵬G9上搭載的速騰聚創(chuàng)M1機械式激光雷達多45萬。
智能駕駛芯片搭載的是華為自研的MDC810芯片,算力可達400TOPS。相比之下,目前高端車中應用最廣泛的英偉達Orin智能駕駛芯片,算力也只有256TOPS。
可以這么說,單論智能駕駛硬件“堆料”,目前阿維塔11沒有對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卷王”。
但,與廣汽和北汽情況類似,阿維塔也犯了“拖延癥”。
阿維塔11從發(fā)布到開啟預售,拖了半年的時間。從預售到交車,又拖了半年的時間。
期間,因為等車問題退訂的用戶不在少數(shù)。
不過正式交付之后,阿維塔11目前的市場反饋還算能看(跟極狐比),3個月時間里累計交付了4000多輛,總體呈上升趨勢。
阿維塔作為華為HI模式的最后一到門面,到底能不能挺得住,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前段時間,公社視頻組和圖文組的同事分別去上海和深圳參加了兩場阿維塔11的城市領航輔助駕駛體驗活動。
阿維塔也是除了小鵬以外行業(yè)里唯二兩家,有能力做到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車企。
據(jù)幾位同事的反饋來看,阿維塔11目前城市領航輔助的水平,表現(xiàn)還是相當不錯的。已經(jīng)有從不好用且不敢用的“人工智障”,過渡到能用的“人工智能”這樣的趨勢了。
具體來說,阿維塔11在開啟領航輔助功能之后,除了能按照導航路線從A點開到B點,期間自動跟車、變道、進出匝道、識別紅綠燈以外,還能對周圍車或行人的“意圖”進行感知并做出決策。
比如,遇到視野盲區(qū)突然竄出的車輛,它可以準確識別并剎停。
比如,執(zhí)行并線過程中,側后方有車輛快速通過,它會先取消并線進行避讓,然后在并入目標車道。
遇到側方車輛侵占車道時,它會先“騎”在車道線一段時間,等其他車通過后再修正車道。
具體細節(jié),可以看看我們拍的視頻。
說說缺點,阿維塔11的城市領航輔助功能目前是非常依賴高精地圖的。
在有些信號不好或高精地圖沒有覆蓋到的地方,其領航輔助功能就會自動退出。雖然不會退出自動跟車和車道保持導致事故,但容易出現(xiàn)錯過路口走錯路的情況。
這也是為什么余承東會在春季新品發(fā)布會上稱,接下來會開發(fā)不依賴高精地圖的ADS 2.0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也會率先在阿維塔11上更新。
此外,變道的果斷程度和車道速度選擇上,阿維塔11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并沒有像特斯拉和百度那樣,通過大量的車去搜集路測數(shù)據(jù),進而完善算法。
華為的智駕軟件,大都是通過電腦模擬仿真出來的,每日虛擬測試里程可超過500萬公里。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主觀上認為,華為智能駕駛很“虛”。
實際上,這套系統(tǒng)還是不錯的。有試駕過的小伙伴表示:“刷新了智能駕駛必須依賴大量真實路測數(shù)據(jù)的認知。”
單論技術,華為智駕是能打的,但耐不住阿維塔的硬傷——貴!
阿維塔11起初只有雙電機版,售價在34萬元以上。
盡管為了走量,推出單電機板,但售價仍然偏高,31.99萬元。
沒有HUD,沒有空氣懸架等配置,除了智能駕駛之外,阿維塔11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并沒有達到許多人的預期。
即便是堪稱成本控制大師長安汽車,與華為合作后也沒能把價格壓下來。問題到底出在長安,還是出在華為呢?
另外,素有華為“親兒子”之稱的賽力斯,最近也有點繃不住了。
4月1號,問界意外的沒有公布銷量。事出有因,必有蹊蹺!
結果2號賽力斯公布銷量,3月份才賣了3679輛。
自從2023年以來,問界銷量一直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tài),去年12月份,問界還能賣出10134輛呢,結果今年3個月平均下來銷量連4000輛都不到。即便問界年初降價3萬元,拉動作用也不明顯。
而賽力斯,也開始為自己開辟“后路”,跟比亞迪電驅動子公司“弗迪”搞到了一起,弄個叫“藍電”的品牌。
寫在最后
今年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余承東對車企是否會“拋棄華為”這個事情,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有自己的追求,我相信基于市值等原因,他們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傳統(tǒng)的車企當中,如果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我們?!?/p>
這,或許就是余承東希望推動華為造車,背后的思考。
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華為目前的處境十分危險。
華為近期披露的2022年財報顯示,其凈利潤同比下降了68.7%,經(jīng)營活動現(xiàn)金流同比下降了70.2%,營業(yè)利潤率也從去年的19.1%下降至6.6%。
多少半路夭折的新勢力都已經(jīng)印證了,造車是個盈利周期極長的高風險投資,即使燒光幾百個億,也未必能成一家能混出名堂的車企。
更何況,是目前必須勒緊褲腰帶過活的華為。
扮演車企與供應商的雙重身份,在汽車行業(yè)里并非不可能。比亞迪就為豐田、紅旗、騰勢等車企供應著刀片電池。
但這條路,比亞迪能走得通,華為走不通。
比亞迪能走通,是因為比亞迪產(chǎn)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華為走不通,是因為華為造車相當于背刺合作的車企。
2020年華為簽署不造車決議,喊出“為車企造好車”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與造車無緣了。
既然華為決心要做零部件供應商,那自然要擺正態(tài)度,在宣發(fā)上盡量減少華為的露出。
可能“華為問界”聽起來不奇怪,但“博世大眾”聽起來就相當奇怪了。
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在“打法”上是有本質差異的。
零部件供應商需要在保證技術不落后行業(yè)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壓縮成本,讓更多車企買你的方案。車企則要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盡可能包裝出高大上的產(chǎn)品,從而產(chǎn)生議價權,也就是所謂的品牌力。
華為技術是很強,這點不可否認。
但下一步,華為想要重新獲得車企們的信任,還是要將戰(zhàn)略重心放在成本控制上。至于擺出各種技術“秀肌肉”這種事,還是盡量交給車企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