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 CPU 的效率?CPU 的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古老而經典的游戲——掃雷,在兩臺電腦上進行 PK:配置分別為 i7 的筆記本和凌動的上網本,現(xiàn)在要做一件事,一天到晚都是在玩“掃雷”, 結果會如何呢?前者的效率不到 0.0001%,后者的效率則可能達到 50%以上。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他們的“芯”不同:CPU 的主頻不同,核心數(shù)量不同。
理論上講,同等技術條件下,核心數(shù)越多,主頻越高,工作效率就越強!因為 CPU 是用來做運算的。
那么,CPU 的運算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主頻
對于 CPU 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主頻,主頻意味著,CPU 可以在每秒內進行多少個周期運算,主頻越高就說明 CPU 在每秒內的周期運算就越多,自然就越強。
但是由于各種 CPU 內部結構的差異(如緩存、指令集),并不是時鐘頻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 PIII 和賽揚,雷鳥和 DURON,賽揚和 DURON,PIII 與雷鳥,在相同主頻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差異。
2、核心
越多的核心同時運算自然比單核心的運算成倍數(shù)成長,核心越多,能力也就越強。
3、緩存
緩存是用來數(shù)據交換的暫時儲存地,其中最主要的 1 級緩存,他是于 CPU 核心直接交換數(shù)據的地方,所以 1 級緩存越大,CPU 能力越強,其次是 2 級緩存于 3 級緩存。
4、內存控制器
例如:AMD 的是 HT 總線, Intel 早期是 FSB,現(xiàn)在是 QPI,這個部件現(xiàn)在已近整合到 CPU 內部了,之前是在主板的北橋上,這個部件決定著 CPU 與內存之間的數(shù)據通道的大小,越大越好。
5、CPU 其他技術
比如 Intel 的超線程技術,可以使得一個核心變成兩個邏輯核心,從而達到單核心的高利用率。
?
1.CPU 工作效率的進化
關于 CPU 效率進化的詳細內容,推薦看一篇文章——《CPU 效率進化史》。在這里,只進行簡單的概述。
第 1 階段:單任務執(zhí)行(Single Threaded)。
代表性的系統(tǒng)為 DOS,這個階段最大特征是:在處理一個程序時,一段時間內系統(tǒng)僅僅只能處理程序中的一個任務,此時這個任務完全占用 CPU,因此在單任務執(zhí)行時代,主要是由于 DOS 系統(tǒng)不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導致 CPU 的運行效率緩慢。
第 2 階段:多任務處理的過渡。
代表性的系統(tǒng)為 WINDOWS3.X。
Intel 在 1985 年推出的 386 處理器,是第一個具有“多任務處理”功能的 CPU,這對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多任務”,就是 CPU 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處理多個任務。即:CPU 在處理一個任務的同時,可以在中間暫時停止去作業(yè)另一個任務。
不過這也并不是真正的多任務處理,它只是在處理過程中不斷暫停及切換工作方式罷了,因為 CPU 暫停下來去執(zhí)行下一個任務,則需要停止上一個任務的進度。
第 3 階段:多處理器并行方式。
這個時期的工作站服務器都給主板安裝兩個或多個 CPU 以滿足需求。當執(zhí)行多個任務時,系統(tǒng)可在多個 CPU 之間相互交換處理數(shù)據,同時也可讓多個 CPU 同時執(zhí)行一個任務。
不僅如此,如果程序被優(yōu)化為多 CPU 處理,程序會把工作分給系統(tǒng)內不同的 CPU 同時處理,大大減少了運算時間。顯然,這與只依靠 Windows 系統(tǒng)的自身處理方式(利用等待 CPU 閑置時間)效率有明顯提升。
第 4 階段:超線程處理時代
典型的系統(tǒng)為 WindowsXP/2003,超線程(Hyper Threading)技術是把一個處理器模擬成兩個處理器使用,這樣能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資源,減少系統(tǒng)資源的浪費,從而增加處理器的工作效率,達到提高整體性能的目的。
效果如下表所示:
超線程技術 |
執(zhí)行過程 |
結果 |
無 |
程序不能同時執(zhí)行,需要等待運算中出現(xiàn)閑置,才能切換到另外一個程序。 |
同一時間內,工作中的 C P U 資源是不能分享給其他程序的。 |
有 |
程序能同時被執(zhí)行: 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處理器內部的兩個邏輯內核模擬成兩個物理芯片,讓處理器能夠在多任務、多線程處理上達到更高的性能,同時還能自動分配工作量,減少 CPU 的閑置時間 |
CPU 資源能夠被同時分享,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具有超線程技術的 CPU 讓游戲性能提升非常之大,給游戲用戶帶來了更快的游戲體驗。
第 5 階段:多核心處理時代
多核時代的來臨,解決了由于超線程技術的缺陷,因為超線程技術只有在多核心處理器中才能完全發(fā)揮。
多核心處理器通過全新的封裝技術,整合成為一顆處理器,真正地實現(xiàn)多處理器協(xié)同工作。多核心處理器核心的資源都是獨立的,而且也可以交換使用資源,核心與核心之間溝通的延遲比多個單核心處理器同時運行更小。
同樣是 WindowsXP,具有多核 CPU 的系統(tǒng),無論是在速度還是性能方面均超越了此前的時代。
?
2. 與 CPU 頻率有關的技術
圍繞著 CPU 頻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這幾個參數(shù):主頻、外頻、倍頻。在這些參數(shù)中,哪個參數(shù)可以體現(xiàn) CPU 的性能,他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呢?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外頻 X 倍頻=主頻。
換個角度表達一下:外頻好比馬路的寬度,倍頻好比在這條馬路上單位時間允許通過的車輛數(shù)。
那么主頻代表什么?
單位時間內車輛的通行能力——馬路越寬,單位時間內允許通過的車輛數(shù)越多,則這條道路上通行的車輛越多。
如果每輛車的貨物為一條運算指令,那么這個主頻,又意味著什么呢?
暫時讓這個問題“飛一會兒”,現(xiàn)在來看一下這幾個術語的含義,以及它們對 CPU 的工作效率的影響。
(1)主頻
CPU 的主頻,即 CPU 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
從理論上講 CPU 的主頻越高,它的速度也就越快,因為頻率越高,單位時鐘周期內完成的指令就越多,從而速度也就越快了。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由于各種 CPU 內部結構的差異,如:緩存、指令集等,并不是時鐘頻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 和賽揚,雷鳥和 DURON,賽揚和 DURON,PIII 與雷鳥,在相同主頻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差異。
10 年前主頻的單位是 MHz,現(xiàn)在主頻的單位已經升級為 GHz。
很多人認為 CPU 的主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 的主頻表示在 CPU 內數(shù)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與 CPU 實際的運算能力并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shù)值關系,因為 CPU 的運算速度還要看 CPU 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如:緩存、指令集,CPU 的位數(shù)等等。
由于主頻并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xiàn)主頻較高的 CPU 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xiàn)象。比如 AMD 公司的 AthlonXP 系列 CPU 大多都能以較低的主頻,達到英特爾公司的 Pentium 4 系列 CPU 較高主頻的 CPU 性能,所以 AthlonXP 系列 CPU 才以 PR 值的方式來命名。因此主頻僅是 CPU 性能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 CPU 的整體性能。
CPU 的主頻不代表 CPU 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于提高 CPU 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為了計算方便,假設某個 CPU 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執(zhí)行一條運算指令,那么當 CPU 運行在 100MHz 主頻時,將比它運行在 50MHz 主頻時速度快一倍。
?因為 100MHz 的時鐘周期比 50MHz 的時鐘周期占用時間減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 100MHz 主頻的 CPU 執(zhí)行一條運算指令所需時間僅為 10ns 比工作在 50MHz 主頻時的 20ns 縮短了一半,自然運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
只不過電腦的整體運行速度不僅取決于 CPU 運算速度,還與其它各分系統(tǒng)的運行情況有關,只有在提高主頻的同時,各分系統(tǒng)運行速度和各分系統(tǒng)之間的數(shù)據傳輸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后,電腦整體的運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既然運算速度與主頻的關系這樣簡單,那么是否可以任意提高主頻呢?
答案是:No,提高 CPU 工作主頻主要受到生產工藝的限制。
由于 CPU 是在半導體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間需要導線進行聯(lián)接,由于在高頻狀態(tài)下要求導線越細越短越好,這樣才能減小導線分布電容等雜散干擾以保證 CPU 運算正確。因此制造工藝的限制,是 CPU 主頻發(fā)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
(2)外頻
外頻是 CPU 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的基準頻率,單位是 MHz。
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于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 CPU 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xiàn)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tài)。對于目前的計算機系統(tǒng)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大多數(shù)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shù)來實現(xiàn),這個倍數(shù)可以是大于 1 的,也可以是小于 1 的。
在 486 之前,CPU 的主頻還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CPU 的主頻一般都等于外頻。而在 486 出現(xiàn)以后,由于 CPU 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 PC 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盤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 CPU 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xiàn)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 CPU 內部工作頻率變?yōu)橥獠款l率的倍數(shù),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倍頻技術就是使外部設備可以工作在一個較低外頻上,而 CPU 主頻是外頻的倍數(shù)。
在 Pentium 時代,CPU 的外頻一般是 60/66MHz,從 Pentium Ⅱ 350 開始,CPU 外頻提高到 100MHz,目前 CPU 外頻已經達到了 200MHz。由于正常情況下外頻和內存總線頻率相同,所以當 CPU 外頻提高后,與內存之間的交換速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對提高電腦整體運行速度影響較大。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
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數(shù)據傳輸?shù)乃俣?。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shù)字脈沖信號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 外頻特指數(shù)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 PCI 及其他總線的頻率。
之所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現(xiàn)之前和剛出現(xiàn) Pentium 4 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于外頻,因此采用了 QDR(Quad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xiàn)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于 AGP 的 2X 或者 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后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qū)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一個 CPU 默認的外頻只有一個,主板必須能支持這個外頻。因此在選購主板和 CPU 時必須注意這點,如果兩者不匹配,系統(tǒng)就無法工作。此外,現(xiàn)在 CPU 的倍頻很多已經被鎖定,所以超頻時經常需要超外頻。外頻改變后系統(tǒng)很多其他頻率也會改變,除了 CPU 主頻外,前端總線頻率、PCI 等各種接口頻率,包括硬盤接口的頻率都會改變,都可能造成系統(tǒng)無法正常運行。當然有些主板可以提供鎖定各種接口頻率的功能,對成功超頻有很大幫助。超頻有風險,甚至會損壞計算機硬件。
那么外頻的參數(shù)可以在哪里查詢呢?請看下面的圖片:
?
(3)倍頻
CPU 的倍頻,全稱是倍頻系數(shù)。
CPU 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shù),簡稱倍頻。理論上,倍頻是從 1.5 一直到無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頻是以 0.5 為一個間隔單位。
原先并沒有倍頻概念,CPU 的主頻和系統(tǒng)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隨著 CPU 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運而生。它可使系統(tǒng)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 CPU 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
主頻的定義中可知: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 主頻也就越高。
(4)分頻和超頻
由于外頻不斷提高,漸漸地提高到其他設備無法承受了,因此出現(xiàn)了分頻技術(其實這是主板北橋芯片的功能)。分頻技術就是通過主板的北橋芯片將 CPU 外頻降低,然后再提供給各插卡、硬盤等設備。
早期的 66MHz 外頻時代是 PCI 設備 2 分頻,AGP 設備不分頻;后來的 100MHz 外頻時代則是 PCI 設備 3 分頻,AGP 設 備 2/3 分頻(有些 100MHz 的北橋芯片也支持 PCI 設備 4 分頻);
目前的北橋芯片一般都支持 133MHz 外頻,即 PCI 設備 4 分頻、AGP 設備 2 分頻??傊?,在標準外頻(66MHz、100MHz、133MHz)下北橋芯片必須使 PCI 設備工作在 33MHz,AGP 設備工作在 66MHz,才能說該芯片能正式支持該種外頻。
接下來談談 CPU 的超頻。
CPU 超頻其實就是通過提高外頻或者倍頻的手段來提高 CPU 主頻從而提升整個系統(tǒng)的性能。超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賽揚系列時代,從賽揚系列的出產而開始的,其中賽揚 300A 超 450、366 超 550 直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它們就是通過將賽揚 CPU 的 66MHz 外頻提升到 100MHz 從而提升了 CPU 的主頻。而早期的 DURON 超頻則與賽揚不同,它是通過破解倍頻鎖然后提升倍頻的方式來提高頻率。
總的看來,超倍頻比超外頻更穩(wěn)定,因為超倍頻沒有改變外頻,也就不會影響到其他設備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超外頻,就可能遇到非標準外頻如 75MHz、83MHz、112MHz 等,這些情況下由于分頻技術的限制,致使其他設備都不能工作在正常的頻率下,從而可能造成系統(tǒng)的不穩(wěn)定,甚至出現(xiàn)硬盤數(shù)據丟失、嚴重的可能損壞。
因此,借用業(yè)內人士的友情提示:超頻雖有好處,但是也十分危險,所以請慎重超頻!
與非網原創(chuàng)內容,謝絕轉載!
系列匯總:
之二:處理器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8 位處理器的恩怨與紛爭(上)
之三:處理器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8 位處理器的恩怨與紛爭(下)
之五:處理器的三國時代:DR 公司盛氣凌人,IBM 轉身成就微軟
之六:32 位處理器的攻“芯”計:英特爾如何稱霸 PC 江湖?
之七:AMD 稱霸 PC 處理器市場的“曇花一現(xiàn)”
之十:SuperH 系列處理器:昔日惠普 Jornada PDA 的“核芯”
之十八:當 Power 架構的發(fā)展之路遭遇“滑鐵盧”
之十九:開啟多核時代的 Yonah:它是英特爾酷睿 core 的開發(fā)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