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野蠻生長后,智能家居市場正在經歷調整期,智能單品上升和下降趨勢差別較大。據IDC報告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約5112萬臺,同比下降2.5%。市場下行主要受到智能音箱、家庭視頻娛樂設備出貨減少的影響,其中,智能音箱同比下降14.7%、家庭視頻娛樂設備同比下降19.9%。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家庭安防監(jiān)控設備出貨量猛增28.6%。根據中國智能家居產業(yè)聯盟CSHIA數據,從2020年供應設備占比情況來看,家庭安防份額排名第一,占比為21%;其次為智能照明16%、智能影音14%。
雖然更多單品進入智能家居市場是必然趨勢,但是,在大眾對“智能”略有審美疲勞的時期,智能家居面臨著產業(yè)升級、優(yōu)化體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特別是在語音設備帶來的新鮮感消退后,市場需要新的增長點。
增長點是什么?傳統(tǒng)家居設備廠商、互聯網廠商、安防設備廠商以及AIoT生態(tài)廠商都在探尋這個問題。
家庭安防有望成為智能家居爆品領域?
智能家居是個很微妙的市場,大眾體驗直接決定了產品走勢,而所謂的“爆品思路”,不外乎同時滿足用戶兩點需求:找到“癢點”,滿足其欲望;抓住“痛點”,助其解決問題。如果再結合好的“賣點”,就有望迎來大量的落地機會。
家庭安防產品似乎兼具這些特征:從剛需來看,家庭對于安全的要求始終是第一位的;從體驗角度,消費者又有一定的獵奇心態(tài),對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有一定的接受意愿。近兩年來,我們看到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智能貓眼、智能門鈴……這些與安全強相關的單品,正在從高端住宅、私人訂制走入尋常人家,一方面,它們肩負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安全功能;另一方面,這些單品全面融入人臉識別、語音交互技術,實現入戶可視化管理和智能聯動,在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了便利。
在多款家庭安防產品中,智能攝像頭的蛻變最為顯著。它身上的安防色彩在弱化,消費者驚喜地發(fā)現,一款攝像頭穿上了智能家居的馬甲后,不僅能錄像、監(jiān)控,還可以實現人臉識別、人形偵測、語音對講、云存儲、與手機App實現設備聯動……
不過,智能攝像頭在成為關注焦點的同時,挑戰(zhàn)也在加劇,跨界陣營的擴充,更是激化了這個過程。傳統(tǒng)安防廠商如海康、大華,互聯網廠商如360、AIoT生態(tài)廠商如華為、小米紛紛進場,消費者在選擇一款攝像頭的時候,往往要進行數輪甄別。熱鬧的市場表象之下,家用攝像頭是否真正抓住了用戶痛點?產品是否有同質化傾向?AI功能究竟是剛需還是噱頭?……
與非網獨家專訪360、華為AIoT生態(tài)伙伴海雀科技、地平線、全志,從產業(yè)上中下游不同環(huán)節(jié),深度解讀家用攝像頭以及家庭安防市場的動力和前景。
家用攝像頭角色定位:安防向左,智能向右
360攝像頭進入智能家居市場較早,經歷了攝像頭近年來的發(fā)展變遷。360智慧生活集團軟件中臺部總經理孫浩認為,相比傳統(tǒng)公共安全的攝像頭,家用攝像頭有幾大獨特性:首先在價格上更為敏感,普通家用智能攝像頭目前150-200元左右較受歡迎;其次是易用性,傳統(tǒng)攝像頭聯網配置相對復雜,交互設計也是面向B端的交互邏輯,但家用產品易用性有了很大提升;第三是功能體驗上的細化,家用攝像頭更多扮演的是記錄、預警、連接的角色,記錄畫面變化,檢測人臉、人形、哭聲、異響等,以及雙向對講,這些細致功能都是差異化的賣點。
海雀科技研發(fā)總監(jiān)李尹則是站在細分場景來看待用戶需求,他認為家用攝像頭用于看家、看店、看娃、看老人、看寵物等,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各有側重關注的點。這要求家用攝像頭在做好基礎拍攝錄像功能(長穩(wěn)運行、視頻服務不間斷)的同時,也要加入更多人性化功能,比如方便用戶使用(NFC一碰配網等)、AI能力(對事件的識別,如人形/人臉/哭聲/寵物識別/移動追蹤等)、降低使用門檻(eMMC內置存儲等)。而除了有“料”,還要有“顏”,包括對家居環(huán)境的適應、品牌個性化的特點等等。
小米最新出的一款家用攝像頭(AI探索版),兼具AI人臉識別、寵物監(jiān)測,算力暴漲到4T,還可以完成30s視頻集錦。這款旗艦級產品內置的正是地平線AI芯片旭日2。地平線AIoT產品線總經理王叢談到當前的功能時表示,AI人形檢測、異常聲音檢測已經被消費者普遍接受,成為標準功能,而跌倒檢測等目前還沒有成為消費者的強買單需求。
他認為,必須突破傳統(tǒng)安防報警的思路,否則很難找到潛在的痛點需求,畢竟家庭報警只是小概率事件,AI功能還是要抓住與消費者交互更頻繁的場景,比如小米攝像頭最新增加的Vlog功能,可以自動剪輯家庭生活中有趣的片段,就是在更為細致地挖掘消費者體驗和需求,當然,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也有待繼續(xù)探索。
全志智能消費事業(yè)部高級產品經理陳智翔強調了基礎性能、拓展功能與整體成本三方面,基礎性能包括:攝像頭分辨率對應清晰與否、幀率對應流暢與否,以及各種環(huán)境下的還原及增強效果,把控好基礎性能、整體成本的同時,再拓展人臉、人形檢測等更多的功能。
與其他幾位受訪者的看法一致,陳智翔也認為家用攝像頭所擔任的角色正在逐步弱化安防監(jiān)控的定位,而是兼顧看護、陪伴等功能定位。“安裝在家門外的攝像頭可以充當守護者的角色,但是家中沒有人喜歡被監(jiān)視”,一句話道出了家用攝像頭褪下安防外衣的根本,他認為,“其實家庭安防監(jiān)控的產品范圍很大,常見的有搖頭機、卡片機等,也有爆款智能貓眼產品的套裝,面向的消費群體也很廣;面向一線家庭可能是互聯網品牌和更有設計感的產品,鄉(xiāng)鎮(zhèn)農村可能是渠道及服務配套好、高性價比的產品,這兩年運營商也在積極布局家用攝像頭,搭配各類服務半買半送,發(fā)展勢頭迅猛。”
爭鋒:家用攝像頭AI功能,剛需還是噱頭?
通過天貓和京東兩大電商平臺商品評論爬取及分析,可以發(fā)現家用攝像頭消費者關心的功能排序依次為:服務及質量、畫質清晰度、回看視頻、能否連網、網絡連接順暢、夜視、安裝等,居于關注末位的是AI功能。
海雀科技李尹認為,用戶當前對家用攝像頭的兩大使用場景包括:隨時隨地實時視頻和回放錄像記錄。針對錄像回放功能需要結合AI進行優(yōu)化,因為絕大多數錄像視頻場景都是正常的,用戶如果要找到某一事件必須要從頭看到尾,耗時耗力。而通過結合AI算法,可以對錄像數據做處理分析,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所關注的事件;同時,AI算法識別到異樣事件后也會給用戶手機推送消息,以便及時處理相關事件。
李尹強調,AI功能不能作為噱頭,否則鬧烏龍反而會給用戶帶來不好的使用體驗。2019年發(fā)布的華為智選海雀AI全景攝像頭,作為國內較早將AI+IPC結合起來的消費類產品,背后看不見的海雀云端賦予了產品更多AI能力;一方面,可以在云側實現人臉識別,端側實現人形檢測、人臉檢測和哭聲檢測;另一方面,在云端實現了智能檢索,用戶只需要提前錄入家庭成員的照片,便能在APP上回放指定成員的片段,這些都是通過較為務實的AI功能來為用戶提供便利。
360孫浩認為AI當前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可以進行人形、人臉的識別,便于將事件分級,進行更有效的提醒。傳統(tǒng)攝像機要么只是默默記錄,需要事后調取監(jiān)控視頻;要么是只能實現簡單的畫面異動檢測,哪怕是風吹草動都會報警,用戶體驗并不友好。
全志陳智翔則表示,家用攝像頭不是直播類場景,能吸引用戶一直觀看,更多是幫助用戶看護人或環(huán)境,因此當前的AI功能都是圍繞安防來進行。至于下一步的優(yōu)化空間,他認為智能的準確度需要提升,另外要增加對行為模式的智能檢測判斷,而不是單純的圖像一幀檢測識別結果。例如在樓道里的可視門鈴,傳統(tǒng)上人形檢測是上下樓梯的人通過全部都會檢測提示,但其實用戶真正關心的是在門口多次徘徊的陌生人,剛需場景需要持續(xù)挖掘。
地平線王叢則跳出了家用攝像頭具體的產品形態(tài)、從功能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他認為家用攝像頭衍生自傳統(tǒng)安防產品,當前的核心關注點仍然是圖像效果、監(jiān)控的視野范圍、存儲方式、報警功能等。但是,他看到最近很多新品類正在產生,形態(tài)上不是攝像頭,但是兼具上述功能,比如電視機廠商推出的智慧屏、還有直播云臺攝像頭等,這些都是產品瞄準了新興需求,同時又具備安防功能。
他認為這類產品可能在未來更具突破力,傳統(tǒng)家用攝像頭因為消費者意識根深蒂固,難以為些許功能的增加而額外買單,在這些限定下,導致廠商創(chuàng)新空間不足、只能不斷追求性價比,未來更看好全屋智能新品類中AI功能的增加。
攝像頭端側算力提升需求下,AI芯片迎來機遇
隨著視頻監(jiān)控對更快的網絡傳輸、更高的清晰度和更智能的AI分析的追求,IP 攝像機(網絡攝像機)和高清模擬攝像機取代傳統(tǒng)的 SD 模擬攝像機的趨勢顯而易見。2013年至2019年,IP攝像機從15%增長至63%,SD模擬攝像機則從84%萎縮至21%。
處于視頻監(jiān)控攝像機核心的IPC SoC和AI SoC芯片,也在近幾年迎來增長。這方面海思、安霸等已經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安霸最新的財報就顯示了AI需求的強勁,該公司于 2019 年底開始批量生產計算機視覺 AI SoC,這部分業(yè)務2020 年收入貢獻超 10%,預計2021 年將超過總收入的 25%。海思在安防芯片領域的營收峰值約為50億元,其中35億就來自前端IPC SoC及AI等芯片。3599a在高清、AI加持下原價達到400元(普通IPC不足10元),缺貨后更是炒到4000元。邊緣智能IPC需求旺盛+海思存貨消耗殆盡的情況下,SigmaStar、瑞芯微、君正、全志、地平線、寒武紀等都在大力布局。
地平線王叢表示,從智能家居芯片來看,本土技術力量現在足以媲美國外, ISP/Codec/AI都已然不輸于國外產品,畢竟國內有著最大的消費體量,也因為宏觀成本結構優(yōu)勢,更容易做出高性價比的芯片。他強調,在這個市場,與其說是主控芯片PK,不如說還需要更多本土廠商在Sensor、存儲、模擬器件等方面多下硬功夫。
至于4T算力用于小米攝像頭中,當前是否太過“冗余”?王叢認為,市場的想象空間非常大,如果僅是針對家用攝像頭,這樣的算力完全夠,但是新的品類在不斷產生,對于算力的要求也會完全不同。比如現在的家用機器人已經能和小孩互動,再比如智慧屏場景中,電視畢竟是家庭娛樂交互的C位,一臺電視生命周期也長達5年之久,需要非常豐富的人機交互功能。從未來全屋智能、各種設備聯動的場景來看,需要一些冗余算力以便后續(xù)軟件OTA,適應更多的軟件應用。
全志陳智翔談到,目前從家用攝像頭的需求來看,一類是安防檢測及看護場景(室外的陌生人,室內的老人小孩安全監(jiān)測,環(huán)境安全煙火檢測等),還有一類是與人的互動感知(手勢識別、語音識別),并和家內外的智能產品聯動。當前家用攝像頭算力其實普遍小于0.1T(低端甚至于沒有,只是用傳統(tǒng)CPU運算),短期來看1T左右為佳,因此對算力提升有明顯需求。不過他補充,算力提升還對應DDR等,還有功耗、整體成本的權衡,另外還需要配套算法等才能將算力價值全部發(fā)揮出來。
360孫浩談到,以往受成本影響,攝像頭端側芯片沒有太多算力,很多AI算法都依賴云端實現,并且為了平衡成本,只能對一些特定的圖片、視頻進行云端識別,這就帶來了檢測的實時性和有效性問題。近兩年,隨著端側算力的增強,端側也可以進行人臉、人形的檢測識別,更多更有針對性、更能解決痛點問題的產品有望出現。他透露,360內部已經在探索隱私遮蔽、老人的跌倒檢測、兒童爬高翻窗檢測等一系列場景,過去受限于芯片成本并沒有完全在產品上落地的功能,隨著端側AI算力的平民化,這些功能未來都能走入生活中。
單品滲透率、全屋智能聯動能力如何提升?
如智能音箱的爆發(fā),我國的智能家居市場存在單品規(guī)模驚人的情況,但整合性、系統(tǒng)化應用較為薄弱。家用攝像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僅需要持續(xù)提升單品的滲透率,也要推進在全屋智能中的聯動能力。
海雀科技作為華為鴻蒙OS硬件創(chuàng)新合作伙伴,正在推動基于鴻蒙OS的家居產品。李尹表示,基于鴻蒙OS的分布式架構,可以將超級智慧中控作為全屋的智慧大腦,成為家庭場景的智慧生活交互中心。中控可以集多種交互方式于一身,實現對上百種智能設備的全面操控,它還會主動學習用戶的行為習慣,提供全場景沉浸式的生活體驗。隨著全屋智能聯動能力的提升,包括家用攝像頭在內的智能單品,滲透率將會得到提升。
360孫浩強調了兩點,一是市場本身存在用戶教育和拉動的過程,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入口和網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之前很大的量是巨額補貼推起來的,所以對周邊產品的拉動還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
二是需要開放、統(tǒng)一的互聯生態(tài),國內目前只做到了企業(yè)級互聯,如小米、阿里,以生態(tài)鏈、補貼的形式做了一些場景的整合,但是企業(yè)之間的生態(tài)還沒有實現互通,甚至不排除人為設置障礙,制造生態(tài)壁壘,以保持各自的生態(tài)優(yōu)勢。這對于行業(yè)的發(fā)展是不利的,國外亞馬遜、谷歌、蘋果三家已經成立了CHIP聯盟,開始打造行業(yè)級互聯。國內信通院、電子四所等單位也在推動生態(tài)建設,期待進一步的有效打通、落地。
地平線王叢指出,智能家居目前缺乏一個爆品,新品類可能會牽引市場的增長,另外家用需求有很多長尾顯現,消費者買了產品后可能用在意象不到的位置,也在促進產品的升級優(yōu)化。他指出家用攝像頭在當前的廠商組織結構中,往往并非一個關鍵部門,也難以得到更多的技術資源。廠商需要開放合作的生態(tài),比如將攝像頭內的應用軟件開放給第三方開發(fā)者,而自身集中核心力量打造好一個開放平臺,讓更多的參與者進來共同將市場做大。
全志陳智翔認為,包括攝像頭在內的家居安防單品,需要繼續(xù)進行智能升級,并在產品設計理念上弱化安防監(jiān)控屬性,增強與家庭內系統(tǒng)、甚至社區(qū)系統(tǒng)的連接。其次,更多的融合性產品將會出現,例如與電視結合的互動攝像頭,兼顧看護視頻通話功能;或是與陪伴看護機器人結合的感知攝像頭,通過移動性增強覆蓋場景。
寫在最后
包括攝像頭在內的家用安防單品正在快速崛起,多模態(tài)交互是主流,正在向視覺和傳感等技術延伸,也對IoT生態(tài)連接和家庭交互中心算力的提升和分布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將進一步催化智能家居設備中新品類的發(fā)展。
智能攝像頭進入家居市場,真的只是單品之戰(zhàn)嗎?并不是。正如與四位產業(yè)人士交流所得,更多的細分場景以及單品點位將繼續(xù)爆發(fā),圍繞安全需求的單品與系統(tǒng),將會更具挑戰(zhàn)性、前瞻性與突破性。
跨界的玩家陣營中,AIoT生態(tài)企業(yè)側重算法、芯片、操作系統(tǒng)等基礎能力的提供,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傳統(tǒng)安防企業(yè)以產品和工程項目為主,在包含攝像頭、服務器、應用軟件等整體解決方案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互聯網企業(yè)以網絡技術、數據管理和服務等見長,對家庭用戶的需求洞察也更到位。
長期來看,這幾類企業(yè)將會繼續(xù)共存,并且需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互相競爭中共同成長。畢竟家庭安防是一個完整體系,需要一套特色的產品鏈相結合。而細分場景的持續(xù)挖掘和各子系統(tǒng)的衍生,也將催生出更為成熟的智能產品形態(tài),并通過組合進行全屋智能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