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蘋果在加州舉辦了iPhone 6系列手機,這款改用了全新圓潤設計的手機不僅帶跑了一眾國產手機品牌,Plus的雙極性策略更是又一次引領了后續(xù)多年的手機設計理念。
不過除了iPhone 6系列手機與Apple Watch智能手表外,發(fā)布會上還有另一項推動了科技發(fā)展進程的「產品」——Apple HomeKit。盡管當時的HomeKit還只是一個開放協議,僅用來連接第三方控制軟件和Siri智能助手,但HomeKit一經出現就展現了蘋果進軍智能家庭領域的決心,也帶動了不少第三方品牌加入蘋果的智能生態(tài)。
在隨后的iOS 10中,蘋果正式推出了「家庭」App,將所有HomeKit格式下的設備整合到同一個App中進行管理,同時也加入了不少「自動化」聯動操作。那么問題來了,在家庭App正式發(fā)布快5年,國內同行們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后,蘋果的HomeKit生態(tài)用起來究竟如何?
最「精致」的智能家庭
先說說我對蘋果家庭最滿意的地方——這可能是現階段最精致的家庭控制App,這也是HomeKit產品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當時國內智能家庭App還在往App主屏幕里插廣告,蘋果的App界面卻一無既往的簡潔明了,動畫特效與色彩搭配也更為考究。除此之外,因各項硬件都被整合進同一個App中,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智能設備的操作界面能保持相同的設計語言。
即使是設備初始化的過程,HomeKit硬件的表現也更加優(yōu)秀。無需下載品牌自己的App、無需手動連接硬件熱點配網、更不用專門切換到2.4GHz的Wi-Fi的Wi-Fi網絡,HomeKit硬件的初始化就像大多數蘋果自家硬件一樣簡單:
接上電;
將iPhone靠近智能設備(或者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
將iPhone靠近智能硬件,手機上就會有類似AirPods匹配那樣的彈窗,命名、分配房間后就能直接使用。換句話說,只要你在購買時選擇帶有HomeKit標志的配件,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能擁有類似蘋果宣傳片那樣的出色智能家庭體驗。
水土不服的HomeKit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盡管蘋果在智能家庭本地化適配方面做得比谷歌出色很多,但不要忘記蘋果依舊是一家布局全球的海外公司,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HomeKit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首先是智能硬件的問題。因HomeKit智能硬件有更高的硬件標準和準入門檻,國內原生支持蘋果HomeKit格式的智能硬件少之又少,除了常見的照明配件與基本的插座類配件外,你很難找到國內主流品牌推出的智能配件產品。
因為支持HomeKit的大多都是「國際大牌」,與國內同行相比,這些國際品牌的智能家庭配件在價格上也完全不占優(yōu)勢。以大家常用的智能插座為例,一個米家格式的智能插座京東上只要49元,但在HomeKit體系中,原生使用HomeKit格式的插座沒有200元根本打不住。
為了解決這種狀況,蘋果在HomeKit開放了第三方控制器,也就是網關的設定,允許其他品牌的設備通過HomeKit網關的形式轉接到蘋果的家庭控制App中。這樣的做法雖然有效擴大了蘋果智能家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但因第三方設備連接穩(wěn)定性堪憂,這些第三方硬件在長期使用時往往會成為HomeKit智能家庭的短板。
可能有人會說「那我不用第三方配件不就行了?」。確實,不用第三方硬件可以降低HomeKit掉線的幾率,但由于蘋果一脈相承的網絡連接問題,即使你只用第一方認證的HomeKit套件,「全屋無響應」的狀況也時常發(fā)生。
不過要說HomeKit與米家等國內同行最大的區(qū)別,我覺得還是體現在雙方的「智能水平」上。經過多個版本的迭代,Siri比起剛剛支持中文的時候已經「聰明」了許多。但由于蘋果生態(tài)有著更嚴格的權限管理,對于一些稍微復雜的組合操作,Siri與HomeKit會直接拒絕執(zhí)行。比如你想讓Siri開空調,沒問題。甚至像「把空調調低一點」這種模糊指令Siri也可以正常執(zhí)行。
但如果對Siri說「明天8點關空調」,很抱歉,Siri不能執(zhí)行排期任務。這類定期自動化任務需要手動進入「自動化」頁面創(chuàng)建自動化工序執(zhí)行?;蛘哌@么說吧:
Siri和HomeKit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執(zhí)行特定的指令,但無論你用什么方式,Siri都只能執(zhí)行特定的指令,不能像國內同行那樣自由交互。
與國內同行相比,HomeKit的前景
在我看來,這也是Siri與國內智能家庭方案的最大差異,就像iOS一樣,Siri給你劃定了使用邊界。在這個給定的使用邊界中,你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與Siri對話,以自然語義對智能家庭進行控制,蘋果會用自己的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將你的自然語義轉化為Siri能執(zhí)行的既定指令。
但如果你的指令在翻譯后與Siri支持的操作「對不上」,很抱歉,無論你用多么清晰明了的語句下指令,Siri都只會回復你「無法執(zhí)行XX操作」。盡管蘋果每年都給Siri帶來更多更智能的操作,但與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相比,Siri與HomeKit依舊顯得捉襟見肘。而這種問題在更開放的國內智能家庭系統(tǒng)中根本不會發(fā)生,官方實現不了的功能,用戶可能在兩個月前就已經給出了自制解決方案。
前有躍躍欲試但屢屢失望的國內用戶,后有步步緊跟且更加開放的國內同行,蘋果如果想用HomeKit打開國內家庭市場,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蘋果需要以更開放的態(tài)度與智能家庭品牌合作。智能硬件是智能家庭的核心,只有增加智能硬件的種類,調低相關認證的價格,HomeKit的智能硬件才能擁有與國內同行同臺競爭的機會。
其次,HomeKit與Siri也需要更開放的API。品牌與消費者始終站在對立的兩面,從品牌的角度窺探用戶的使用場景,做出來的功能顯然無法覆蓋用戶的方方面面。只有讓用戶親自動手,才有可能打造出適合每一個人的智能家庭。
但除此之外,HomeKit與蘋果智能家庭也需要以更開放的形式發(fā)展?,F階段蘋果的智能家庭嚴重依賴于蘋果設備,這讓Android用戶寸步難行??紤]到蘋果已經允許Windows與Android設備通過網頁瀏覽器進行FaceTime,基于云端網頁的蘋果智能家庭方案并非幻想。在瀏覽器的架構下,蘋果可以讓其他平臺的用戶有限地與HomeKit硬件交互,從而帶來更開放的硬件生態(tài)。
「開放」二字對蘋果生態(tài)來說并非易事。但如果蘋果想在智能家庭領域有所作為,走向開放是它的必經之路。WWDC上蘋果向我們展示了自己開放的一面,在今年剩余的發(fā)布會上,蘋果會不會為了智能家庭而邁出走向開放的第二步,讓我們拭目以待。
END
雷科技數碼3C組
編輯丨一位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