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佳藝
特斯拉的 Robotaxi,終于駛入公眾視野。6 月 22 日,首批以 Robotaxi 形式運營的 Model Y 車型在奧斯汀正式上線,面向公眾提供打車服務,并按照每單 4.2 美元(約合人民幣 30 元)的固定價格收費。
不過,這場試運營仍處于高度受控的「小規(guī)模驗證」階段,具備一些限制條件:
- 數(shù)量限制:首批投放不到 20 輛;區(qū)域限制:僅在奧斯汀南部特定地理圍欄內運行,覆蓋區(qū)域約 30 平方英里;時段限制:運營時段為每天 06:00 至 00:00,惡劣天氣時暫停服務;人群限制:僅開放給約 20 名受邀用戶,后續(xù)視安全表現(xiàn)逐步放開;監(jiān)管限制:車內副駕位坐著安全員,遠程操控團隊持續(xù)監(jiān)控。
在這盤 Robotaxi 棋局中,馬斯克采取了「大膽設想、小心落子」的行事風格。馬斯克曾在社媒上表明,由于監(jiān)管問題,試運營日期隨時有跳票可能。事實如此,就在試點前一周,六位德州民主黨議員曾聯(lián)合致信,要求將上線時間延后至 9 月。但特斯拉還是選擇頂住監(jiān)管壓力,按計劃進行。據(jù)悉,試運營首日,特斯拉 Robotaxi 已完成約 112 次行程,累計行駛約 499 英里。馬斯克對此表現(xiàn)非常滿意,專門在社媒上對 AI 團隊予以稱贊。盡管第一步落子極為謹慎,馬斯克對后續(xù)擴張卻展現(xiàn)出極強信心,計劃在數(shù)月內將車隊規(guī)模提升至 1000 輛,年內業(yè)務拓展至舊金山、洛杉磯、圣安東尼奧及加州其他區(qū)域。無論如何,全球 Robotaxi 領域最具顛覆性的玩家終于下場,所有人都在期待,特斯拉完全打破常規(guī)的思路,到底能不能解好 Robotaxi 這道題?01當 Model Y 成為 Robotaxi這次投入試運營階段的為 2025 款 Model Y,外觀與普通版車型無異,僅增加了 Robotaxi 的特殊標識。馬斯克曾表示,測試車輛均未經過特殊改款,相當于從產線下來就直接開上路。這相當于特斯拉的 FSD 攤牌了,在業(yè)內習慣性將 L4 與 L2+兩條技術路線區(qū)隔開時,F(xiàn)SD 已經上演了一場從 L2+到 L4 的技術躍遷。這里的潛臺詞是,搭載新版 FSD 的 Model Y,或已具備全無人駕駛的「出廠設定」。更令人興奮的故事或將發(fā)生在 28 日,屆時首輛實現(xiàn)「全無人駕駛」的 Model Y 將直接從工廠激活 FSD 后,自動開往車主家門口。相當于,特斯拉新車交付環(huán)節(jié)都已不需要用戶到場。
某種程度上,窺探 FSD 真實實力的窗口又擴大了些。我們嘗試從冰山之下的底層基建上看待特斯拉做 Robotaxi 這件事。據(jù)悉,試運營 Model Y 車型已搭載下一代 FSD,模型參數(shù)量是現(xiàn)有模型的 4.5 倍,目前算法仍在優(yōu)化階段,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可以正式推送。實際上,目前搭載在 Model Y 車型上的 FSD 版本已經初顯威力,該版本仍基于 HW4.0 打造,但在業(yè)內火拼的「車位到車位」賽道,F(xiàn)SD 不僅率先通關,還能做到無需預學路線、不受停車場景限制,真正實現(xiàn)「上車即走、點對點直達」。支撐特斯拉技術兇猛迭代的,是其重金押注的 AI 基座:今天,國內外智駕玩家同樣掀起 AI 軍備競賽,像小鵬斥資打造的世界模型基座,依托 10 EFLOPS 算力訓練,參數(shù)量高達 720 億,視頻數(shù)據(jù)量年底將擴張至 2 億 Clips。但特斯拉豪擲百億美金打造的 Dojo 超算中心,按照 2024 年底目標,云端算力已經達到了 100EFLOPS。更兇悍的武器已在路上:比如 HW5.0 芯片,采用 3nm 制程工藝,AI 算力約為 2000–2500 TOPS,較現(xiàn)款 HW4(500 TOPS)躍升 4-5 倍,預計明年全面鋪開。以及定位為比 Dojo 1.0 更高效、更低成本的 Dojo 2.0 也取得顯著進展,預計在 2026 年推出。一個硬核事實是,特斯拉 Model Y 版 Robotaxi 的確能在算法加持下,用 8 顆攝像頭組成的傳感器與 Waymo 等「Robotaxi 老將」在硬碰硬,但目前可能僅局限于純技術層面。
Robotaxi 的戰(zhàn)場遠不止于代碼與傳感器。當特斯拉試圖將這項技術推向商業(yè)運營的深水區(qū),尤其采用傳聞中「自有車隊+車主共享」混合模式時,真正的挑戰(zhàn)才浮出水面。Uber CEO 科斯羅薩西的曾提出質疑,造自動駕駛汽車與運營高效、彈性的出行網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能力基因。潛在問題包括:
- 調度困境: 如何避免車主車隊分布不均導致用車沖突?Uber 能動態(tài)調節(jié)司機供給,特斯拉的「兼職車隊」能否響應實時需求波動?服務斷層: 當車輛故障、事故糾紛或特殊乘客需求出現(xiàn),特斯拉是否有成熟的線下支持網絡與服務流程?
特斯拉擅長的前者是「造車邏輯」,而 Robotaxi 其實是「服務邏輯」。今天走在商業(yè)化前列的 Waymo、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給出的方法論是建立「技術-運營-造車」的鐵三角關系,通過成熟出行平臺的經驗,來處理供需匹配、車輛調度、乘客服務等異常問題。但特斯拉選擇一人包攬三角,其實是把 Waymo、Uber 的蛋糕都搶了。但這樣的代價是特斯拉必須從零搭建一套從未驗證過的運營體系。
從現(xiàn)有信息看,特斯拉其實也在認真干這件事:一是開發(fā) Tesla Network 平臺,核心支持車主靈活加入/退出車隊、設定服務區(qū)域,并實現(xiàn)車輛調度與乘客交互功能;二是打造智能自清潔系統(tǒng)。從公布視頻看,該系統(tǒng)具備自動消殺、深度清潔、自動送洗功能。但由于這些功能都未落地,尚不能評判特斯拉 Robotaxi 的真實運營能力。但可以確定,當特斯拉 Robotaxi 駛出測試場,直面真實用戶、復雜路況與嚴苛的商業(yè)效率考核時,它需要補的課還有很多。02特斯拉 Robotaxi,從 0 到 1 還有點難特斯拉 Robotaxi 要跨過的第一道門檻,不是運營難題,而是政策破冰。先回憶下特斯拉最初發(fā)布的 Robotaxi 形態(tài),是一款無方向盤、無腳踏板、無制動系統(tǒng)的極具未來主義審美的特殊車型——Cybercab。但這款車在去年 10 月發(fā)布會上亮相后,就鮮少在公開道路露面。
據(jù)悉,德州工廠在今年 3 月開始了 Cybercab 的鑄件生產,車輛制造線正在逐步搭建中,計劃是明年進入量產階段。由此,在車未備好的情況下,特斯拉選擇啟動 Model Y 版 Robotaxi,實際是想通過熟悉選項通過安全監(jiān)管,并加速 FSD 的實戰(zhàn)驗證,這樣后續(xù)推出 Cybercab 這一新物種時能更快獲得公眾信任。事實證明,特斯拉在這件事上的顧慮是對的。Model Y 版 Robotaxi 盡管與普通版本基本無異,但在監(jiān)管上遭遇的阻力依然不小。就像這次首運營點選在特斯拉大本營——德州奧斯汀,其實已經是特斯拉 Robotaxi 測試的「理想沙盒」。實際上,德州已經是全美少數(shù)對無人駕駛測試較寬容的州之一,允許完全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無方向盤、無司機),在加州還需要車輛局逐條批準測試路線,審批流程嚴格。但即便如此,地方層級的政治壓力依然來到了特斯拉面前,此前 6 位德州民主議員聯(lián)名致信特斯拉,要求推遲 Robotaxi 測試與部署時間到 9 月,理由包括安全顧慮、影響現(xiàn)有工作崗位、缺乏公眾知情權和社區(qū)參與等,議員們認定當前 Robotaxi 測試還缺乏透明度。而之所以推遲到 9 月,是由于 9 月將生效新方案,要求自動駕駛企業(yè)申請運營許可并提交《急救人員互動計劃》,這或將削弱現(xiàn)有寬松環(huán)境,屆時特斯拉或將受到更多監(jiān)管約束。
回顧馬斯克對于 Robotaxi 的暢想,Robotaxi 是一種新型城市交通模式的探索,它出行費用低廉,可以做到每英里 0.2 美元,不會產生人為駕駛事故,甚至能重構城市空間使用。目前來看,現(xiàn)實離馬斯克畫的「餅」還有很遠,單定價上,特斯拉的 Robotaxi 就還存在較大差距,目前試運營收費大約在每英里 1 美元。只能說,按照特斯拉不加裝激光雷達等冗余傳感器、Cybercab 無制動措施等技術構想,要度過 Robotaxi 從 0-1 的啟動期,注定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畢竟,Robotaxi 本身就象征著無人駕駛最難形態(tài),它在道路復雜度、用戶體驗以及高并發(fā)調度上要求極高。今天跑出來的玩家,如 Waymo、蘿卜快跑等,通常采用高成本多傳感器方案(如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來確保安全冗余,并構建了較成熟的車隊運營體系,但擴張速度上依然要受到各地監(jiān)管的嚴格限制。相較之下,從商業(yè)化實踐來看,作為無人駕駛的另一種范式——RoboBus(無人駕駛小巴),其商業(yè)化落地路徑則更為順暢。由于 RoboBus 通常運行在封閉園區(qū),或開放但低復雜度的城市慢速路段或專用道中,能夠以較低速度和更強路線可控性降低技術挑戰(zhàn)門檻。代表玩家有 PIX Moving,它從 RoboBus 這一垂直形態(tài)突破,以更高的可控性換取更快的商業(yè)驗證節(jié)奏。
一方面,PIX Moving 沒有貿然挑戰(zhàn)城市公開道路的大型自動駕駛法規(guī),而是選擇低速、短途、封閉/半封閉場景先入為主。在很多國家地區(qū),低速自動駕駛車輛(≤30km/h)被劃分到「非機動車或特殊用途車」范疇,法規(guī)包容度更高。另一方面,其主要面向 B 端市場,比如在科技園區(qū)、景區(qū)、校園、機場等場景下提供接駁、通勤服務,繞開了 Robotaxi 面臨的嚴格牌照限制。當然,快速落地的核心原因,在于 PIX Moving 的 RoboBus 易于融入現(xiàn)有交通生態(tài)與生活場景,精準解決了高頻、剛性的短途出行痛點。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種更靈活、務實的方式。03從想象到落地,一種輕型商業(yè)化范本如今仍留在牌桌上的 Robotaxi 玩家,主基調已經明確:全球化布局。
- Waymo 在擴展奧斯汀、亞特蘭大等城市后,計劃在日本啟動測試;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繼進入中東市場后,也開始進軍歐洲;蘿卜快跑預計年底落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已在香港完成超 1.4 萬公里測試……
但全球化的本質,并不僅僅是地圖上「打點」,而是對技術成熟度、運營體系和成本結構的全方位考驗。一個 L4 產品能否真正復制出低成本、高頻次的通勤體驗?早期的安全員配備如何優(yōu)化?路權與政策如何高效落地?每進入一座新城市,這些問題都必須被重新回答一遍。而在這些挑戰(zhàn)面前,相比于需要在開放道路中靈活應對復雜交通流的 Robotaxi,RoboBus 由于風控范圍更小,也天然具備更清晰的監(jiān)管和成本模型,更容易「模塊化」地在不同城市快速復制,正逐漸顯現(xiàn)出作為「場景楔子」的優(yōu)勢。一個直接例證是,PIX Moving 以 RoboBus 為主的產品,目前已經駛入全球 30+個國家和地區(qū),包括歐洲、東南亞、中東、美洲。當然,特斯拉也有類似構想。在今年 Cybercab 發(fā)布會上,除了強調兩座無踏板、無方向盤的 Robotaxi 之外,馬斯克還展示了一款更具未來感的 Cybervan(RoboBus):可容納 20 人,依托 FSD 系統(tǒng)實現(xiàn)完全自動駕駛。據(jù)測算,Cybervan 的運營成本未來或將低至每英里 0.05–0.10 美元,遠低于 Cybercab。
但不同于 PIX Moving 已跑通的商業(yè)路徑,Cybervan 的量產規(guī)劃仍排在 Cybercab 之后,時間上預計要到 2027 年。從落地進度與產品邏輯來看,PIX Moving 眼下已經快了一大截。這主要得益于它的兩個核心能力:低成本與高柔性。一是打破「高筑墻」的重資產造車范式。
PIX Moving 采用 3D 打印 + AI 生成設計,摒棄傳統(tǒng)模具與裝配流程,能將零部件數(shù)量減少 70%、模具成本降低 90%,制造周期縮短至數(shù)月內,大幅提升定制效率與交付速度。二是采用模塊化架構,做到多場景快速適配。其「滑板底盤 + 功能艙體」設計,使車輛可靈活配置于接駁、巡邏、休閑、零售等場景。例如在接駁類 RoboBus 中,PIX 配備動態(tài)懸掛系統(tǒng),提升乘坐舒適度。這種架構也天然適配不同市場的文化與使用環(huán)境,比如中東地區(qū)艙體配備空調系統(tǒng)和沙漠地形懸掛,適應極端氣候,日本地區(qū)艙體采用右舵布局并集成電子后視鏡等。
而在商業(yè)落地策略上,PIX Moving 普遍采用低門檻試點策略:試點階段免費或低價開放,驗證效果后再模板化快速復制,從點狀滲透到區(qū)域性拓展。由此,PIX Moving 已打通從研發(fā)、設計、制造到部署、運維的完整商業(yè)鏈路,在全球化方向上形成了差異化且可持續(xù)的商業(yè)模型。實際上,無論是 Robotaxi 還是 RoboBus 的競技,實則是技術路徑與商業(yè)邏輯的雙重博弈。PIX Moving 已經提供一條思路,即可持續(xù)的自動駕駛商業(yè)化,不依賴技術堆砌,而在于能否以低成本、高柔性的方式,解決真實場景中的微小需求。正如其理念中寫到:「不是取代人類,而是和城市共生;不是炫技,而是讓 AI 真正融入生活?!巩?RoboBus 悄然穿行于校園、景區(qū)、機場時,這種對人們出行方式「輕盈的改變」,或許才是技術落地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