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5年PHILIPS公司實驗中心首次提出“可測性設計”概念至今,DFT已經伴隨著芯片走過了半個世紀。
但DFT在數字IC設計崗位中還是顯得很神秘很低調。
你說他重要吧,并不是所有芯片設計公司都有這個崗位,你說他不重要吧,但凡芯片產品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就必須設置DFT部門。
我曾見過某個大廠的HR,在各類DFT相關話題下瘋狂評論招人,屬實急迫。
那么成為一個DFT工程師到底是什么樣的體驗呢?
DFT對于芯片有多重要?
芯片制造工序非常繁雜,要經歷摻雜、氧化、光刻、刻蝕等數百道工藝程序,涉及化學、物理、機械等各種加工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得精益求精,甚至“吹毛求疵”。
即使如此,也很難能保證良率100%(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每一步都會對良率產生影響),生產過程中依然會有芯片出現缺陷。
在加工過程中,大到工藝偏差,小到粉塵顆粒,都會引入制造缺陷,使晶體管短路/斷路/不能正常工作。而DFT(可測性設計),就是在滿足芯片正常功能的基礎上,加入可測性邏輯,等芯片制造出來,在ATE(自動測試儀)設備上通過可測性邏輯對芯片進行測試,挑出有制造缺陷的芯片并淘汰掉,留下沒有制造缺陷的好芯片。在電路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未來測試的問題,一方面算是芯片設計者的“未雨綢繆”,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芯片測試的難度、節(jié)省測試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DFT工程師需要掌握什么?
DFT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升芯片的可測性、可控性和可觀測性。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設計芯片的時候會進行一些“埋點”操作,等芯片生產出來之后,可以通過外面的端口看到內部的情況。但實際情況并不只是在電路中增加測試點那么簡單,而是需要經過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將電路分解為輸入/輸出關系最少的若干模塊,版圖設計也以相應的模塊形式設計,將各模塊間最關鍵且數量最少的結合點作為測試點。所以懂設計、懂電路、懂實現、懂測試是一個DFT工程師的基本功。
就崗位本身而言,DFT工程師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SCAN:掃描測試,主要是用來檢測芯片制造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失效問題。
BIST:內建自測試,主要是在芯片內部產生測試碼,對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
JTAG:是指國際標準測試協(xié)議(IEEE 1149.1),主要用于芯片內部測試。
各種BIST在結構設計階段就要開始規(guī)劃了,然后在RTL編碼階段實現,同時還要在RTL功能仿真階段還要驗證其正確性;而DFT掃描鏈、BSD和JTAG主要在RTL綜合完成之后,直接由EDA工具插入。
不僅要掌握這些技術原理,還得會用EDA工具,畢竟技術的實現還得靠EDA工具。除此之外,還要掌握perl、tcl腳本語言、Linux等IC設計通用的必備技能。
DFT日常工作內容是怎樣的?
一般來說,接到項目之后,各崗位工程師要一起開會,確定DFT Spec,包括IP測試策略,Pin Sharing,HT Block劃分和Clock設計等。
然后要進行DFT設計,也就是分模塊在設計中插入前面所提到的電路,進行綜合,接下來會是Scan Chain連接和相關電路的插入。下來就是驗證環(huán)節(jié),用針對性的EDA工具進行電路驗證。與此同時要配合后端進行物理實現,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根據后端的不同要求進行多次電路調整。當網表最終物理實現后,還要用工具跑ATPG,生成測試向量并進行門級仿真驗證。還沒結束,剩下最關鍵的一步。在芯片生產出來之后,要跟TE一起進行pattern bring-up,并協(xié)助TE完成pattern導入量產的一切調試工作。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DFT工程師就是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多面手。在日常工作中,DFT工程師需要多讀文檔、多看書籍論文,和團隊中其他崗位的工程師們多聊多溝通,盡可能從前輩那里取經學習。這一點對于其他崗位也同樣適用。
DFT的市場需求和前景如何?
盡管相對于設計、驗證這些大火的崗位來說,DFT的市場需求量相對來說少一些。
然而,需求少也只是相對的。目前國內IC設計公司但凡是有些規(guī)?;蛘咚霎a品需要一定產量,都是急招DFT工程師的。另一方面,國內高校目前并沒有相關的專業(yè)課程,所以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存在困境,這就讓DFT工程師變得更珍貴了。但DFT是一個越在大廠越重要的角色。前些年我們對DFT并不算重視,近些年才逐漸進入高端線,所以現在的DFT工程師極其稀缺。一直以來,DFT技術也在不斷優(yōu)化進步。無論是鉆研技術做技術專家,還是帶團隊做leader,只要入行做到資深,都能有很不錯的前景。如果你正在面臨入行/轉行IC的選擇關口,對各方向崗位還拿捏不準,對代碼不感興趣,又不想做后端,那么不妨考慮下DFT,同樣是一個可以走得很遠且值得奮斗的崗位選擇。